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宿迁市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发布日期:2023-03-16点击率:188

  宿迁市2023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及年度目标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宿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硬要求,认真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体要求,以“开局就是攻坚、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和态度,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以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坚持PM10与PM2.5齐抓、PM2.5与O3协同控制,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23年全市PM2.5浓度下降到35μg/m3及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8.5%及以上,O3浓度下降到160μg/m3及以下;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较2022年分别削减4%、5%以上,年平均降尘量不高于3.0吨/月?平方公里。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推进产业能源结构调整

  1.?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业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物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管理要求。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围城问题治理,对部分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加大高架源废气排放企业深度治理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钢铁、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开展铸造行业贯标整治,持续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针对包装印刷、塑料制品、家具、人造板等行业,开展综合整治,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中心城市主导风向上禁止新建高污染、高排放废气企业,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推进国家能源集团宿迁发电有限公司三期1×50MW背压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实现向高新区集中供热。2023年,完成“两高”行业产能淘汰和压减项目22项。(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按照产业发展定位,“一群一策”制定整治提升方案,树立行业标杆,从装备水平、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能规模、能耗水平、燃料类型、原辅材料替代、污染治理技术、排放限值、无组织排放、监测监控、环境管理、清洁运输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明确升级改造标准。2023年底前,完成一轮涉气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按照国家及省清洁生产工作要求,推动钢铁、印染等13个重点行业开展新一轮清洁生产审核。以各县开发区及宿城工业园区(西区)和市经开区等5个园区为单位,开展企业集群差异化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解决企业1-2个(其中,中/高费方案不少于1个)最为突出的颗粒物、VOCs等涉气主要污染物减排问题;化工园区全力做好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工作。落实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要求,以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核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严控化石能源消费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和新增耗煤项目,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严禁新增自备煤电机组,加快推进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合理布点实施热电联产,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供热改造,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发展长输供热项目,逐步关停、整合管网覆盖范围内燃煤小热电和燃煤锅炉。加强散煤治理,2023年底前全市实现散煤清零。(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深入开展锅炉和炉窑综合整治。加大燃煤和燃生物质锅炉(含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锅炉)、炉窑淘汰整治力度。全面淘汰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保留的燃煤锅炉逐一建立清单台账。按照《江苏省生物质电厂与锅炉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全面排查梳理全市生物质电厂和生物质锅炉现状,建立详细管理清单,有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加强无组织管控、开展掺烧专项整治,实现“落后淘汰一批、清洁替代一批、超低改造一批”。全面淘汰炉膛直径3米以下的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及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间歇式固定床煤气发生炉,取缔燃煤热风炉;以煤炭为燃料的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等改用工业余热或电能,推进铸造行业冲天炉(10吨/小时及以下)改为电炉。率先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生物质电厂和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淘汰,逐步推进建成区外木材加工、农产品烘干、浴室等小型生物质锅炉采用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2023年6月底前,所有生物质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稳定达到省《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4148-2021)相关要求。2023年6月20日前,保留的生物质锅炉达到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4385-2022)相关要求。推动泗阳国信电厂2台65蒸吨锅炉停产,完成62家企业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实施玻璃、铸造、建材等行业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电能替代煤炭。积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落实省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新增跨省跨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不低于50%,不断提升区外来电、非化石能源消纳能力。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并重,加快推进光伏复合利用,全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常态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持续推进“散乱污”综合整治,进一步夯实网格化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结合电网公司专用变压器电量数据、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重点对“城中村”“厂中厂”、城郊结合部常态开展排查整治,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管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

  8.?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友好减排。优化治理设施、工艺、运行状态,推动排放大户持续、稳定实现友好减排。将友好减排从火电、垃圾焚烧向钢铁、水泥、玻璃、建材等重点行业拓展,扩大减排成效。对使用“氧化法”脱硝的钢铁企业进行重点管控和排放总量压降;对绩效评级C级钢铁企业严格落实粗钢产量压减任务,实施差别化产量压减。紧盯全市氮氧化物排放大户,强化对比提升,督促低于同行业全省平均排放水平的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动态更新调整重点涉气企业清单和大户减排措施,合理安排停机检修、启停炉、停限产等,不断挖潜减排空间。稳步实施宿迁市“绿色标杆”示范企业培育,对已经评定的“绿色标杆”企业开展“回头看”,并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估。(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9.?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底前,所有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实施玻璃、无机化工、化肥、铸造、砖瓦等行业深度治理,推动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实施低效废气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对脱硫、脱硝、除尘、VOCs治理等废气治理设施工艺类型、处理能力、建设运行情况、副产物产生及处置情况等开展排查,重点关注除尘脱硫一体化、脱硫脱硝一体化、简易碱法脱硫、简易氨法脱硫脱硝、湿法脱硝、微生物法脱硝、水喷淋、光催化、光氧化、低温等离子等低效治理技术,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者不满足相关管理要求的,通过更换适宜高效治理工艺、提升现有治理设施工程质量、清洁能源替代、依法关停等方式实施分类整治,对人工投加脱硫脱硝剂的简易设施实施自动化改造,取缔直接向烟道内喷洒脱硫脱硝剂等低效治理工艺,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全市所有新(改、扩)建煤电机组应按自并网运行至解列期间全负荷、全时段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要求建设投运;在役煤电机组在确保全市电力可靠供应的基础上,结合“三改联动”工作进展,实施全负荷脱硝改造,强化机组启停阶段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最大程度缓解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及启停过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023年6月底前,全市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并网达到深度调峰符合(根据机组并网调度协议)或并网2小时后,机组氮氧化物排放稳定达标。结合锅炉贯标工作,加快推进43台10蒸吨以上工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按照“应治尽治”的原则,推动185家重点设施企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2023年6月底前,完成华亮热镀锌加热炉低氮燃烧改造;2023年7月底前,完成国家能源集团宿迁发电有限公司4号机组全负荷脱硝改造;2023年10月底前,完成惠然实业参照钢铁行业实施短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2023年9月底前完成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评价和应急减排清单修订工作,工业源应急减排措施应落实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政策,加大豁免企业培育力度,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完善豁免企业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发挥“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组和驻场团队效能,加强联合会商,依法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加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关联分析,强化溯源排查,推动溯源追踪与成因研判,形成快速应对指挥能力。(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治理信息共享,突出管控空间、时段、行业领域和重点污染物。加强跨界协同治理,强化空气质量分析、应急预警和管控能力建设,形成攻坚合力,提升治理水平,联合实施特别管控,严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部门联动,密切关注气象条件,结合污染天气分析研判和预警预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空气质量。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保障体系和多部门联合的应急保障工作机制,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市生态环境局、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入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

  13.?深入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整治。推进宿城区、洋河新区和沭阳县对列入国家臭氧攻坚和省定的11个集群、330家企业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加快完成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两级夏季臭氧攻坚监督帮扶问题的整改反馈。2023年4月底前,完成50%以上的年度VOCs工程治理项目,并对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人造板等溶剂使用量大的行业企业开展专项核查。推动沭阳县青伊湖镇、桑墟镇等活性炭使用量大的木材加工企业集群建设活性炭脱附中心。全面排查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敞开液面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情况,对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开展整治。推动化工、仓储、制药等行业重点治理储罐配件失效、装载和污水处理密闭收集效果差、装置区废水预处理池及废水储罐废气未收集、LDAR不符合标准规范等问题;推动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治理集气罩收集效果差、含VOCs原辅材料和废料储存环节未密闭等问题。无法实现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的工序,宜在密闭设备、密闭空间作业或安装二次密闭设施。化工园区成立LDAR检测团队,自行开展LDAR工作或第三方监测结果进行抽查,定期采用红外成像仪等对不可达密封垫进行泄露筛查;对企业LDAR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频次不低于1次/年。推动纳入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的企业编制实施“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核查,确保治理效果。(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开展特色产业专项整治。结合全省生物质锅炉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沭阳县贤官镇、桑墟镇等板材行业重点乡镇集中供热,扩大集中供热覆盖范围,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强人造板制造集群清洁原料替代,进一步提升废气收集率、处理率,减少VOCs排放。对泗阳县宏基碳素、东方碳素等工业企业炉窑开展专项“回头看”,督促晶瑞玻璃等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玻璃行业新国标。苏宿园区结合拓园发展、热电联产及集中供热建设情况,根据企业需求适时扩建供热管网规模,分批实施淘汰可成等企业天然气锅炉;持续推进可功等喷涂企业开展低VOCs含量清洁原料源头替代。(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配合)

  15.?深入开展低VOCs含量清洁原料替代。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胶黏剂等项目。对照《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对首批124家企业和列入2022年度计划的118家钢结构企业和51家包装印刷企业源头替代情况进行再核查、再推动;2023年4月底前,对照船舶修造、家具制造企业清单,进一步排查核实,建立并及时更新管理台账,按照“应替尽替、能替速替”的原则,推动适宜替代的企业实施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推动现有高VOCs含量产品生产企业升级转型,提高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粉末等低VOCs含量产品的比重,国有企业、重点企业加大使用比例。推动钢结构、包装印刷、木质家具、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等行业技术成熟的工艺环节中,大力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府工程中,全面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和胶黏剂。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内地坪施工、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基本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2023年6月底前组织召开2次及以上现场会,深入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原料替代;推进胶黏剂“绿岛”建设,努力打造全省胶黏剂替代示范工程。2023年,完成449家重点企业VOCs清洁原料替代;结合产业结构分布,全市培育12家源头替代示范企业。(市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含VOCs原辅材料达标情况联合检查。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确保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VOCs含量限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臭氧高发季节加大检测频次,曝光不合格产品并追溯其生产、销售、进口、使用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市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虚假“油改水”专项清理。各地至少完成1轮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专项核查,重点对照环评批复文件核实企业使用使用情况,对批件不符、虚假“油改水”等违规使用溶剂型原辅材料的依法依规查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6.?开展简单低效VOCs治理设施提升整治。全面排查涉VOCs企业治理设施情况,依法查处无治理设施的企业,推进限期整改。仅采用水喷淋、光催化、光氧化、低温等离子等简单低效治理设施的企业,按要求完成淘汰升级;确需一定整改周期的,在相关设备下次停车(工)大修期间完成整治。对采用活性炭吸附装置的企业,要结合入户核查工作,建立管理台账,定期检查企业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活性炭等耗材是否及时更换等。实行重点排放源排放浓度与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对于收集的废气中非甲烷总烃初始排放速率≥2千克/小时的车间或生产设施,除确保排放浓度稳定达标外,去除效率不低于80%,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按其相关规定执行。规范活性炭管理,完成530家涉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的企业入户核查,实现 APP录入“双100%”,2023年4月底前实现“码上换”。推进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喷涂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中心等大气“绿岛”,配套适宜高效VOCs治理设施。(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7. 推进VOCs在线数据联网、验收按照《江苏省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管理办法(2022年修订)》要求,推动单排放口VOCs排放设计小时废气排放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化工行业、3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其他行业安装VOCs自动监测设备,按照“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应验尽验”的原则,全面完成安装、验收和联网工作。加大在线监控设施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第三方运维机构因未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规范和指南等运维、致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成立的,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并追究第三方机构相应责任。(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8.?强化VOCs活性物种控制推进活性VOCs减排,全面摸排涉VOCs企业排放与治理现状,所有涉VOCs企业填报“江苏省重点行业VOCs综合管理系统”。入户筛查涉芳香烃、烯烃类活性物种企业,推进建立本地化关键活性物种清单,筛查涉活性物种的优控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名单,实施强化管控。(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19.?持续推进重点企业优化提升。加强工业污染源监控,将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大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进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与联网。综合利用电力、交通、走航、便携仪器等多种手段提升监管能力,深化“走航+执法”模式,实现大气污染精准溯源。围绕企业有机废气、烟气排放治理,对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污单位、特别是28家高架源的自动监测、用电监控、执行标准及排污许可情况进行梳理排查,确保在线监控运行良好、数据规范,逐步推进在线监控数据质控。推进非现场执法的应用,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废气治理设施、自动监控设备不正常运行和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20.?加强臭氧污染应急管控。2023年4月底前,完成全市臭氧污染应急减排清单修订;5-9月,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经研判臭氧超标时,及时采取应急减排措施,缩短臭氧污染时段,削减臭氧污染峰值。(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四)深入打好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攻坚战

  21.?抓好地方法规宣贯落实。积极宣传《江苏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支持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工作。推进辖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申报登记,做到应录尽录。推进工程机械安装实时定位和排放监控装置,建设排放监控平台,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基本消除工程机械冒黑烟现象。督促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人或使用人每年对其排放状况进行检测,强化工程机械排放监督抽测,每月至少开展1次工程机械监督抽测,各县区每月抽测数量不得少于30台。(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大力提高铁路、管道、水运等清洁运能,减少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公路运输量和承运比重。构建便捷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提升内河集装箱运输能力。推动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已有支线航道、铁路专用线能力,逐步将大宗货物运输转向水路或铁路运输。加强港口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煤炭、矿石、焦炭、粮食等大宗货物集疏港运输管理。(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强汽修行业监管。组织开展汽修行业专项检查,对未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进行喷涂作业、喷涂废气处理设施简陋低效的,督促限期整改。对使用水性漆的企业,经认定后,给予臭氧应急管控豁免。(市交通运输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销售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加快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建设,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2023年全市推广新能源汽车8600辆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大力推进传统车船清洁化。2023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制定老旧非道路移动机械更新淘汰计划,推进淘汰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含按非道路排放标准生产的非道路用车)。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老旧运输船舶,鼓励具备条件的可采用对发动机升级改造(包括更换)或加装船舶尾气处理装置等方式进行深度治理。2023年,全市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4000辆以上。(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开展在用机动车专项整治。完善生态环境部门监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模式,形成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日常执法检查,每年至少完成一轮全覆盖检查,严厉查处检测过程不规范、检测结果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重型柴油货车OBD在线联网、非道路移动机械监控数据联网,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智能化分析能力;加强重型柴油货车路检路查、入户抽测、遥感监测,严查柴油货车“带病上路”。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维护(I/M)制度。2023年,全年路检路查柴油车4000辆·次以上,入户抽测柴油货车1200辆以上,秋冬季期间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包括遥测数量)不低于当地柴油车保有量的80%,对定期排放检验或日常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车、运营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车年度核查率达到9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推进成品油码头和油船VOCs治理。成品油码头应依法安装油气回收设施,尽快建立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全面梳理形成油船、装船码头泊位及直接相连配套储油罐的油气治理情况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每季度形成油气设施配备和使用情况。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成品油装船码头泊位及直接相连的配套储油罐、在国内从事油品装载作业的现有8000总吨以上油船和新建150总吨以上油船,要完成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需要升级改造的,2023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升级改造方案。强化已建成油气回收设施的维护保养、运行管理,落实排污许可管理要求。(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加强车船油品专项整治。2023年4月1日前,全市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重点区域内5000吨以上加油站应从早安排,5-10月,车用汽油蒸气压应介于40-65kPa之间。推进主城区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设施安装改造,常态化开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装置抽检行动,严厉查处油气回收装置不正常运行等违法行为。督促国邦、黑鱼汪油库加强管理,落实油气三次回收。持续开展打击和取缔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船)和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自备油罐及装置(设施)专项行动,坚决打击非标油品,每季度检查加油站点不少于70座,检查年度覆盖率不少于50%。加大对成品油储存、销售单位的专项监督检查,开展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依法负责查处销售质量不合格成品油的违法行为。2023年度市级成品油质量监督抽查不少于60批次。6-9月,持续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夜间加油、装卸油,每月对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加油船舶开展专项检查,开展成品油经营企业、船舶用油现场抽检,检查燃油硫含量及燃油使用量等信息,严厉打击使用不合格油品的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严格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要求,积极稳妥推进“限硫令”实施。加大燃油硫含量快速监测设备配备和使用力度,提高船用燃油抽检率,监督辖区内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硫含量不大于10毫克/千克的柴油。(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推动港口船舶绿色发展。2023年7月1日,实施船舶发动机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推进港口企业按照相关规范对岸电进行更新或升级改造,组织开展岸电检测情况监督检查。强化船舶受电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滚装船、6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船舶和多用途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具备岸电供电条件的码头、水上服务区岸电应用尽用。(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30.?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加强移动源监控,建设覆盖交通干道、骨干高速公路、重要港口码头、航道,以及物流园区出入口的机动车、船舶尾气遥感遥测网络。督促钢铁、建材、化工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完善车辆视频监控系统。紧盯易拥堵路段,加强高峰时段重点路段、特别是国、省控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内交通疏导管控,保障道路交通有序畅通,减少车辆停车怠速污染。加大市区过境车辆分流力度,降低尾气排放污染。发展慢行交通和共享交通,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深入打好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战

  31.?加强工地厂区扬尘污染防治。深入贯彻落实《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建筑工地严格执行“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并与监管部门联网。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筑中的比例,实现工地雾化、洒水等抑尘设施“全覆盖”;鼓励实施“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持续开展国、省控站点周边颗粒物高值溯源,及时发现、整改扬尘污染问题。加强企业厂区扬尘管控,厂区道路开展湿式清扫和保洁,厂区内装卸、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须采取遮盖、封闭、洒水等有效措施。2023年,完成施工工地扬尘治理项目113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管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加强渣土清运扬尘污染防治。强化源头管控,全面推行工地智慧监控系统与“智慧渣土”系统并网融合,实现24小时在线监管,严格落实渣土处置验收标准,严格执行密闭运输、冲洗、限速等规定,划定国控站点周边道路限行区域,禁止渣土车在该路段行驶。加大线上线下检查督查力度,依法从严查处渣土车非法运输、抛洒滴漏、带泥上路等违法行为。出台政策推行和鼓励新能源渣土车辆推入使用,全面淘汰无法密闭运输车辆,不符合要求的一经查处依法取消其承运资质。(市城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配合)

  33.?推进堆场、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展联合行动,强化干散货港口码头粉尘污染防治。在依法依规及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江苏省港口与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市规模以上干散货港口适宜建设的,2023年底前力争实现封闭式料仓和封闭式皮带廊道运输系统全覆盖。尚未进入封闭式料仓的物料,根据需要对堆场设置防风抑尘网、围墙等防尘屏障;除不宜洒水降尘的货种外,鼓励规模以上港口配备固定式喷枪洒水(或高杆喷雾)抑尘系统,其他可采用移动式洒水等设施。推进装卸船机、带斗门机、堆场堆取料设备、翻车机、装车机等根据物流特性采用适宜的除尘抑尘方式。强化转运作业扬尘污染防治,外出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离港区。(市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加强裸露地块扬尘污染防治。按照《宿迁市市区储备土地管护和临时利用管理办法(暂行)》,及时进行“场地平整、播撒草籽、绿网覆盖”,落实“应覆尽覆、应盖尽盖”要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途径,加强裸露地块排查。鼓励建设临时绿地,除必要施工作业外,实现全市无裸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5.?持续推进清洁城市专项行动。坚持以“树叶无灰尘、路面见本色、路边无积尘”为标准,围绕重点区域,重点实施洗扫吸尘、冲洗洒水、高空雾化作业,确保道路清洁无死角,重点区域内住宅小区、公共设施无明显积尘浮尘,城市裸土全覆盖。推广主次干路高压冲洗与机扫联合作业模式,扩大机械化清扫范围,对城市周边道路、城市支路、可作业的背街里巷等,提高机械化清扫频次,加大清扫力度,2023年底前,全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对城市公共区域、长期未开发的建设裸地以及废旧厂区、物流园、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排查建档,加强城市及周边道路两侧裸土、长期闲置土地的绿化、硬化,对城市周边及物流园周边等地柴油货车临时停车场实施路面硬化。(市城管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6. 严防人为干扰监测数据。持续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监管,严厉打击在线监控、自行监测、第三方机构等各类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严防对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人为干扰,科学划定辖区内国、省、市控及乡镇(街道)站点非运维人员禁区、雾炮车禁行路线、喷淋装置禁区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及周边环境定期进行巡查,对可能导致人为干扰的雾炮、喷淋、施工等相关作业及时制止,利用GPS定位手段实时动态监控雾炮车作业范围,监控作业车辆是否驶入禁行路线。(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六)深入打好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37.?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推动产生油烟或异味的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定期维护。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或“回头看”2500家以上,重点区域餐饮油烟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加强餐饮油烟执法监管,对重点管控区域内面积100平方米以上餐饮店(无油烟排放餐饮店除外)和烧烤店以及城市综合体、美食街等区域的餐饮经营单位安装在线监控。推动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及运行状态监控。2023年,至少打造3个餐饮油烟“绿岛”项目。综合治理恶臭污染,推动化工、制药等行业结合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实施恶臭深度治理,加强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重点环节恶臭防治。(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控。严格执行《宿迁市市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办法》,研究扩大烟花爆竹禁放区域,特别是向主导风向上风向进一步延伸,对暂未列入禁放区范围的重点区域,引导有序燃放。加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创造有利于禁燃禁放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部门联动、市县(区)联动,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网格包保制度,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查处非法销售、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形成高效联动、快速响应、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城管局、公安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39.?加强露天焚烧和露天烧烤监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全面提升秸秆收集、转运、贮存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用保禁、以禁促用,协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确保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强化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网格化禁烧监管体系,综合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方式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秸秆、垃圾、落叶焚烧等行为。紧盯巡查重点时段内秸秆焚烧面积超200平方米(含)和垃圾焚烧面积超20平方米(含)的“第一把火”,对秸秆、垃圾等禁烧不力,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严肃追究属地政府相关责任。禁止露天烧烤,对现有疏导区内各类夜市排档、烧烤小吃等进行整治规范,减少和控制油烟污染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0.?开展散煤非法销售专项治理。开展散煤非法销售治理专项行动,加大散煤治理力度,组织实施重点耗煤企业用煤和煤炭销售点煤炭质量监督抽查,年度抽查不少于20批次。严厉打击禁燃区非法销售和销售质量不合格煤炭等违法违规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定期研究、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切实履行改善空气质量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要围绕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制定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定目标、定举措、定责任、定节点,确保“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落到实处。进一步统筹市县(区)大气攻坚力量,集中调度、同步实施、高效攻坚。(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42.?强化工作调度。定期调度各地、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情况、年度方案各项举措推进情况、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推动年度治气工程项目早完成、早见效。用好每日会商、每周评议制度,分析通报前日空气质量情况,研究开展次日针对性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43.?强化督查曝光。市攻坚办要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制定年度督查方案,强化督查督导,及时发现、督促整改存在问题,对问题突出、进展滞后的,要及时予以通报曝光,推动责任落实。市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年度治气工作任务,深入一线开展督导帮扶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如实开展、各类工程项目如实实施,各项治气工作落细落实。(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44.?强化考核问效。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高质量考核月度积分管理制度,强化“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坚持落实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量化考核体系。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全市高质量考核,做好考核结果运用。对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突出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持续落后的县区(功能区),及时提请市相关领导进行约谈。对工作滞后、不作为、不担当,甚至失职失责、产生不良影响的,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网站